在混亂中也能成長:3 種建立自我節奏的方法

我一直是個作息規律的人。每天固定時間起床、運動、閱讀,對我來說不是痛苦,反而是一種穩定感的來源。像《原子習慣》裡提到的那樣,透過明確的時間提示,把習慣變成「自動執行」,早已成為我日常的一部分。

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運作。

有一次,我和姐姐聊天,她苦笑地說:「我真的無法像你一樣生活得這麼有規律,我的時間總是亂的。」

這句話讓我開始反思:當我們沒辦法掌控時間時,還能怎麼成長?

這篇文章,想跟你分享我一路以來累積的幾種行動策略。它們不只適合像我這樣喜歡結構的人,也能幫助那些處在混亂、沒辦法固定作息的你,用自己的方式,一點一點,走向想成為的樣子。

無法規律生活?試試這樣開始改變

「我總是很混亂,時間被打散,根本無法建立規律的生活。」

這是我姐姐某天對我說的話。我聽完後其實能理解她的感受,雖然我自己一直是走另一種節奏的人,但我開始好奇:如果不能靠固定時間,那還有沒有別的成長方式?

我一直是那種很需要時間結構的人。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,對我來說不只是習慣,更是一種安全感。像每天晚上10點,就是我斜槓生活的啟動時刻。孩子睡了,家安靜了,我開始寫文章、學習,進入那個屬於我自己的創作時區。

這是我從《原子習慣》學來的。與其靠意志力,不如設計一個明確的「行為提示」,讓習慣能自動啟動。像每天早晨就是我給自己的「起跑點」,無須思考,只要起床就做。

但我也知道,這種做法對生活節奏混亂的人來說,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所以我後來跟姐姐分享了另一種方式。一種不靠時間表,也能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。

從混亂中開始改變:一週任務清單的自我成長策略

我建議她,不要用時間表來綁住自己,而是用「完成次數」來推進自己。

像是這樣的一張一週清單:

  • 運動 3 次 ✔️✔️✔️
  • 閱讀 2 次 ✔️✔️
  • 看興趣相關的文章或影片 2 次 ✔️✔️

只要做完就打勾。你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完成,但只要在本週內完成任務即可。

這種方式結合了《原子習慣》中提到的「習慣追蹤法」與《原子時間》的核心觀念:我們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做完所有事,但可以選幾件對我們重要的事,然後持續完成。

半年後、甚至一年後回頭看,你會發現這些小小的 ✔️,竟然累積出真正的改變。

達不到目標也別放棄,用調整方式繼續前進

不是每一次前進都要突破自己,有時候,我選擇轉個彎。

我曾經在時間碎到不能做事?我靠「間歇節奏」,撐住每次想放棄的時候這篇文章中,分享了我在跑步機上撐不下去的時刻裡,如何找回力量。它不是我一開始就設計好的,而是我在快崩潰時找到的另一種撐下去的方式。

而當我選擇街跑的時候,也常常會有跑不動或情緒低潮的時候,我就會改變風景,轉跑沒去過的小巷、進入沒去過的公園。我覺得我跑步下去的時候,並不是因為體力不夠、狀況不佳,而是因為無聊枯燥。所以當我選擇了轉彎,當新鮮風景進入眼簾的那刻,無聊也就自然消散了。

後來我發現,這樣的「轉彎精神」,不只出現在跑步裡,也慢慢變成我面對困難的一種方式。不是停下來,而是換個方向,讓自己能繼續前進。

如何跨出舒適圈?我用採訪練習突破自己

不是所有的突破都要靠衝動,有時候,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。

我的採訪經驗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打開來的。一開始,我只敢約那些我很熟、很安心的人,像是鄰居、朋友、公司同事、教會裡的姐妹。我知道他們不會拒絕我,也比較不尷尬。

但我心裡知道,如果我想進步,就不能永遠停在安全範圍裡。所以我開始練習每一次都「推一點點邊界」。而我的寫的這篇電子報第二封信:對自己的心說YES完整記錄著我如何從試試看,走到原來我能做的到。

那不是一種很猛然的突破,而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說:「這次,就再多走一小步就好。」

有時是按下邀請訊息的那一刻,有時是耐心等待回應的過程,有時是設計聊天情境好讓對方安心。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,背後其實都在練習一件事:相信我可以。

採訪對我來說,不只是完成內容,更是一種自我訓練。它逼我面對不確定、主動開口、調整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方式。而這些歷程,正是一段段我對自己的 YES。

從線上到線下,我開始練習面對真實的人

最近,我也開始問自己:不斷創作、不斷寫作的我,是否該從鍵盤前走出去,去遇見更多「正在做一樣事的人」?

近期,我報名了「靈感日日村」的創作日更活動。它已經來到了第四屆,將於10月時開始啟動。不過,日更不是我真正的目的,我更在意的,是能不能在這段期間內,與其他創作者有真實的交流。

另外,9月我也預計參加一場FB上創作者社群所辦的聚會。一個我誰都不認識的活動。想著要走進那個場地,內心其實有很多聲音同時冒出來:

「是不是會全部都是比我年輕又厲害的人?」
「我會很安靜嗎?會被邊緣嗎?」
「我還有能力認識新朋友嗎?」

這些想像,在我心裡打轉不止。但最後,我對自己說了一句話:「我的想像,不能只停留在腦袋裡。我想知道,當它真的發生時,我會是什麼樣子。」

所以我決定還是走出去看看。就算緊張、就算會尷尬,我還是願意練習——讓自己和別人相遇,讓創作這條路不再只是我一個人走。

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方式都不一樣。
有些人靠規律的生活節奏穩定前進,有些人則是在混亂中,一點一點畫出自己的方向。

不是所有的進步都要靠突破,也不是每一次行動都得精彩可見。
有時候,只是願意再試一次、再走一小步、再對自己說一次:「我可以」,那就足夠了。

我知道,有些人跟我一樣,是穩穩型的;也有人像我姐姐,生活總在拉扯裡前行。但無論是哪一種人,我們都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的節奏——自在、真實、不比較,也不自責。

如果你也在找一種更溫柔、更可持續的成長方式,
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《站起來+ing》,
每週我會分享關於勇氣、創作與微小實踐的故事,
陪你一起走過那些別人看不見的進步時刻。

👉 點我訂閱電子報

讓我們一起,在不確定的人生裡,慢慢地站起來。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