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求是伸出的手,同理是打開的心——讀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有感

從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學到,請求是伸出的手,同理是打開的心。勇敢放下控制,用真誠取代指責,讓溝通帶來真正的自由與理解。

當我翻開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的前言,作者說:「溝通會讓人覺得自由。」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個噱頭,以為所謂的「自由」,不過是讓對話氣氛更舒服的說話技巧。但看完整本書才發現,原來我們常常習慣用「要求」取代「請求」。

要求聽起來有底氣,請求卻像在示弱。也因為這樣,我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困在控制裡。直到我鼓起勇氣伸出手,用「請求」開口,才發現那其實是在邀請對方,和我一起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感覺自己鬆開了。

這本書教我的,不只是「請求」的力量,還有同理心的自由。請求,是先伸出手;同理,則是打開心。前者讓我勇敢地放下控制,後者讓我勇敢地面對真實的感受。原來,真正的自由不是我能說服誰,而是我願意在關係裡保持真誠與柔軟,即使冒著被拒絕的風險,也願意開口,也願意傾聽。

當我開始練習用請求代替要求,用同理取代指責,我不只釋放了對方,也釋放了自己。那一刻,我才明白,作者所說的「好好溝通會讓人覺得自由」,是真的。而自由的背後,站著的其實是勇敢。

從「勇氣」走向「深度陪伴」:我與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的相遇

當我開始經營「勇氣」這個主題之後,我發現自己雖然一直在往前走,卻始終不知道終點在哪裡。

這幾年許多人推崇「以終為始」這個概念,於是我使用這個概念讓ChatGPT用對話引導的方式,帶我慢慢地拼湊出答案:「我想用創作,做一種『深度陪伴』。陪伴那些正在迷惘、想改變卻還沒踏出去的人,看見他們的價值與可能。」

為了讓這樣的陪伴不只是感覺,更能真正產生幫助,我請教我的文案老師:「如果這是我的方向,我該從哪方面精進自己?」她提到幾個關鍵能力,而其中一項,正是非暴力溝通

我開始搜尋相關資源,就在這時候,又看到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這本書跳進眼簾。老實說,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我就注意過,但也自動跳過。不是因為它題材不吸引人,而是我對「藝人寫書」這件事,總有點抗拒。過往的閱讀經驗讓我覺得,名氣有了,但內容很空。

不過為了更加了解非暴力溝通是什麼,我決定放下偏見,翻開來看看。沒想到,意外的實在。

它用很簡單、很平易近人的方式,把那些我以為很艱深的概念講清楚了。更重要的是,我在一則又一則的案例裡,看見自己那些以為自己是在「好好說話」,其實卻是情緒勒索或語言暴力的時刻。
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: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非暴力溝通

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的作者,是大家熟知的演員、歌手與培訓講師——賴佩霞
她除了演藝工作,也長期投入心理學與溝通技巧的教學,特別擅長把國際上較艱澀的理論,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講給一般人聽。

這本書的核心,是源自心理學家馬歇爾·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(NVC,並以四個步驟作為主軸:

  1. 觀察(而非評價)
  2. 感受(而非指責)
  3. 需要(而非要求改變)
  4. 請求(而非命令)

在書中,賴佩霞結合了她多年的授課經驗與生活案例,讓這四個步驟不再只是紙上理論,而是能直接套用在日常對話的工具。從夫妻、親子到職場,她用一個個真實情境,拆解了我們最容易忽略的「溝通盲點」。

而在眾多內容中,「請求」與「同理心」是最讓我有感的兩個環節。書一開始不斷強調「自由」,我原本以為只是噱頭,卻在理解這兩個觀念後才發現,原來溝通得當,真的能讓人自由。

就像拿到了兩把鑰匙,一把交到對方手中,一把握在自己手裡。它們一起打開了關係裡久違的自由。接下來,我想帶你看看,這是怎麼發生的。

請求 vs 要求:為什麼我們害怕開口?

這本書中提到;「請求他人的幫助是很困難的一件事,很多人覺得自己想得周全,不喜歡聽到別人的挑戰與質疑,特別是一個自尊心強的人。」因此,與其提出請求,我們特別容易提出「要求」。因為要求的時候,就會變成是你應該、你不應該. . . . . .

賴女士的這段見解,讓我對於請求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。原來溝通不良,有時並不是技巧不夠、對方不理解,而是自尊心在前面築起了牆。自尊心會讓人害怕承認自己有需要,因為那聽起來像是在示弱。

你有沒有遇過那種,話語表面聽起來是在尊重你、詢問你的意願,但感受上卻像是在被強迫?像是以前我常遇到推著殘障輪椅叫賣衛生紙的阿姨。她們推著坐在輪椅上的人,走到你面前說:「可以幫幫忙,買一包衛生紙嗎?」這句話的形式像是在請求,但整個情境卻讓人感覺你不買,就是沒有愛心。那已經不是一個雙方平等的邀請,而是一種披著溫柔外衣的要求。

要求的本質,是在對方心裡種下「你必須」的壓力;而真正的請求,會保留一個可以拒絕的空間,讓對方的回應是出於意願,而不是罪惡感。

我意識到,當自尊心作祟時,我們很容易在關係中複製這種模式。嘴上說著「你願不願意…」,心裡卻已經替對方寫好了正確答案——「你最好答應」。這樣的溝通不僅無法拉近距離,還會讓彼此被困在壓力與防衛裡。

相反地,放下自尊心去做真正的請求,是把選擇權交還給對方,也同時給自己一個更大的空間。對方有自由說「不」,我也有自由不把他的拒絕當成對自己的否定。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由,不只是在對方的回應裡,而是從我的開口方式開始。

在生活中練習勇氣:溝通不是說服,而是連結

我一直以為,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替對方想。但讀完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,我才知道真正的同理心,先要從自己開始。因為能同理自己的人,才有餘力同理別人。

我想起婚前的一次爭吵。那時我和先生(當時的男朋友)陷入冷戰,有一天他到我租屋處找我,態度很誠懇地說想好好談談。那天我感冒頭痛欲裂,但看到他的誠意,還是答應了。

他拿出一張紙,寫滿了我的「罪狀」:參加聚會時,妳是不是應該體諒男朋友很累,盡快結束和朋友的談話?妳是不是應該……一條又一條,列出他認為我應該做的事。

我沒有力氣爭辯,只覺得很委屈,眼淚不爭氣的掉下來。他看見後,放下手上的紙,把我緊緊抱住。那一刻,我所有的生氣與無力感,都慢慢消散。其實,他可以什麼都不必說,光一個擁抱就能讓我感覺被理解了。

後來我才明白,那是一種「被同理」的力量。有時候,接住情緒比解決問題更重要。當我能先接住自己的感受,也就更有力量去看見、接納對方。

請求與同理心,讓溝通更自由的兩把鑰匙

請求,是我伸出手,把鑰匙交給對方,邀請他與我合作;同理心,是我打開心,給自己另一把鑰匙,好好安放內心的感受。真正的溝通,不是說服對方、改變對方,而是讓彼此都能安心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。

當這兩把鑰匙同時存在時,我們不再用「必須」綁住彼此,而是讓對方有選擇的自由,也讓自己擁有不被反應左右的空間。即使對方說「不」,我依然可以選擇尊重;即使我受了傷,我依然有能力接住自己。

這份自由,不是對方給的,而是我自己創造的。
而當溝通帶來自由,關係裡才會真正多出理解、信任與溫度。

我想繼續記錄、分享這些在生活裡練習勇氣的故事。有時是一本書的啟發,有時是一場對話帶來的轉變,也有時,只是日常中的一個小瞬間。如果你也想在這樣的故事裡,找到自己的步調,我很歡迎你跟我保持聯繫。我們可以在信箱裡慢慢聊,讓關於勇氣與自由的對話,繼續發生。

訂閱《站起來+ing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