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時間碎到不能做事?我靠「間歇節奏」,撐住每次想放棄的時候
有些事你真的很想做,但現實太滿,根本沒時間全力以赴。這時候,我用「間歇式行動」的方法,一次次把自己拉回正軌。
就像那天,我決定重新開始跑步,雖然我才剛從一場病裡恢復。
快速解決~直接點開連上
一場跑步,讓我重新學會啟動自己
年初反反覆覆的感冒,讓我幾乎兩個月沒運動。那天,我拖著病體,再度踏上跑步機。我熱好身,把速度調到6分速,這是我過去覺得最輕鬆的節奏,但這次我並不確定自己的身體是否還撐得住。
果不其然,才跑10分鐘,我便感到疲累不已。只是,我不確定,是真的跑不下去了?還是,是我自己先設下了限制?畢竟,那顆懷疑的種子,還沒開跑就已悄悄種下。
我把速度調慢一點,到7,再到8,讓自己緩一緩,但我不讓自己停下來。
因為我知道,一旦停了,就更難啟動。那些過去辛苦鍛鍊的成果、那些跑過的路,如果我現在選擇放棄,那我還怎麼繼續奔跑下去?
我改變策略,轉向間歇跑。
快慢交錯,用節奏強撐著自己撐過20分鐘。最後,我對自己說:「給我5分鐘,讓我全力一搏。」我調回6.5速,連跑3分鐘,再切到6,努力跑了2分鐘,最後轉到5,全力衝刺30秒。
那一刻,我完賽了。不是比賽,但我替自己贏回了一枚金牌。是「相信自己」的金牌。
間歇跑的訓練,教我面對人生最容易「中斷」的時候
我最痛苦的,不是氣喘吁吁的那幾分鐘。真正讓人想放棄的,是那段漫長、毫無變化的空白。
跑步其實很無聊。
不是跑不動,而是心太悶,腳步也跟著散掉。那時候我只能靠想像,想像自己站在比賽起點,身邊是全場對手;想像自己,是場上最叱吒風雲的人。這樣自爽的幻想,才能讓我撐過那段沉悶又空洞的時刻。
但就算有想像,我也知道,自己終究會想停。所以我學會在每次開跑前,就先「跟自己約定」今天要完成的數量或時間。不是一邊跑一邊決定,而是一開始就清楚設定:這場要跑幾趟?每趟要撐多久?
一旦說定了,就沒有討價還價。就算再累,我也會照著跑完。因為答應完成的事,不論對象是誰,就算是自己,也不能食言。
這種開跑前就說好的「內部約定」,後來變成我面對人生很多事的方式。
因為我知道,大部分的事,不是做不到,而是做著做著就想放棄。不是因為沒能力,而是那段「沒感覺、沒進展、沒聲音」的空白,太容易讓人中斷。
所以我開始使用間歇訓練法:
- 熱身5分鐘,讓身體知道:等等要來真的了。
- 接著快跑3分鐘(比平常速度快一些),再慢跑或快走2分鐘恢復。
- 再跑3分鐘、再恢復……最後一輪,我會衝一段全力,把累積的情緒全部丟出去。
這樣的訓練讓我發現,人生也可以照這個節奏來:全力的時候,就不留力;恢復的時候,就不要自責;然後,準備下一次的衝刺。
就這樣,我一次又一次地,把自己撐到最後。那種跑完之後的舒暢感,值得所有中途的無聊與懷疑。
我的生活,其實早就是一場「間歇式前進」
我沒有一整段時間可以用來寫作、閱讀或成長,但我還是盡量讓自己往前一點。像是進修這件事,因為我一直在寫,所以我必須不斷讀,才有東西能輸出。現在的我,只能靠零碎時間補足輸入量。每當在郵局排隊寄掛號信,或等某個人出現,所有需要等待的那短短5或10分鐘,我就打開手機APP,這樣一點一滴,每個月我還是能看完一本電子書。
不是因為我時間多,而是我知道:不做,會難受。
就像前一篇文章寫的學開車這件事,我隔了10年才重啟,但我始終沒放棄過。只要我心裡還在想一件事,那它對我來說就還沒結束。我終究會完成它。
而最經典的「人生間歇跑」訓練場,大概就是我的深夜了吧。
孩子們睡著後,我才能全心全意打開電腦寫文章。尤其他們更小的時候,一年365天,大概有300天都在感冒。感冒的孩子半夜總會哭鬧,打斷我剛建立的寫作節奏。有時剛開了頭,孩子又醒了,只能再關上電腦、再重新來過。
那種一次又一次重啟的疲累感,真的會讓人想放棄。但我沒有。就算寫寫停停、重新來過N次,我從沒真的停下來過。
因為我知道,不是非得一次跑完全程不可,只要願意一次又一次再啟動,我就還在這條路上。這,就是我的人生間歇跑。
如果你也有一件「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」的事
你不需要跟我一樣寫作,也不一定要跑步。但我猜你心裡,也有一件事,是你「其實很想做」,只是一直沒辦法好好開始。
如果有的話,我想邀請你,把它拉回來。不用做很多,也不用一次完成。給它一點點空間、一點點時間,哪怕只是五分鐘也夠。
間歇跑教會我:別等有時間才出發。
有時候,喘過一口氣,再跑一下下,也就跑完了。那些你以為還來不及的事,也會一點一點被你追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