勇氣拾光: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——專訪瑪姬

在這個世界上,有些人不會替你解決問題,卻會教你如何不逃避自己。
瑪姬,就是那個人。

我認識她的時候,還是一個努力裝出空靈氣質、穿著碎花長裙的二十歲女孩。那時的我,總以為只要表現得夠堅強、夠獨立,內心的不安就不會被看見。
多年後再回頭看當時的照片,我忍不住笑了出來——照片裡的我其實只是個還不敢直視自己心裡傷口的土村姑。

但說也奇怪,當我決定想重新學會「勇敢」的時候,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,竟然不是某次挑戰成功的場景,而是她在泳池邊看著我奮力換氣的樣子。

她教我的,不是怎麼變得堅強,而是——怎麼好好地,面對自己的內心。

不是假裝不怕,不是死撐到底。而是先承認自己的害怕、接住自己的混亂,再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。

這篇文章,想邀請你一起,來看看這位我心中的「勇氣領航員」,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裡,活出面對傷口的智慧與力量。

第一次跳下去的勇氣,不是為了會,而是為了不逃

那是一個很平常的晚上,租屋處的門鈴突然響起。我打開門,只見她雙手忙碌,一手舉著小蛋糕、一手拿著打火機,在蠟燭點燃的那瞬間,她笑著大喊:「生日快樂!」

她的驚喜從來不鋪張,卻總是精準地讓人覺得被記得、被愛著。

就像後來她對我說:「泳池月票快過期了啦,幫我用掉一點好不好~」明明知道我沒學過游泳,還半開玩笑半認真地邀我一起。我知道,她其實只是想給我一個機會,去做自己沒想過會做的事。而我也,真的就答應了。

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跳進泳池,第一次換氣、第一次在水中漂浮。然而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不害怕,因為我知道她會陪我。

她不在池裡,但我知道,她就在邊邊等我;她不大聲指導,卻總會在我喝到水的時候笑著說:「可以啦,妳很可以啦!」
她不急著要我快一點學會,她只想要我有機會體會「原來我也做得到」。

那幾天的我,不是因為天生勇敢才去試,而是因為她給的那種踏實的信任感,讓我壓根沒想過要退縮。

不是她改變了我,而是她讓我看見:

我以為「不害怕」是少數人才擁有的特質,後來才明白,
它常常不是來自自己有多強,而是——你知道,有人會陪著你。

她讓我發現,原來有時候,「勇氣」不是拿來對抗恐懼的,而是當恐懼沒來的時候,你也能安安靜靜地往前走。

有些勇氣,是這樣長出來的:你被好好地相信著,所以你自然就敢了。

有些勇敢,不是選擇,而是唯一的路

她曾問我一句話:「妳怎麼可以講這些事,表情這麼無所謂?」

我笑了笑,沒回答。
但我心裡知道,那不是什麼豁達,而是因為我早就習慣了。
從小到大,我一個人長大。因為不堅強,也沒人會替我撐住。所以我把脆弱藏起來,也把自己藏起來。

瑪姬不是會灌雞湯的人,她從來不急著改變我。
她只是常常說:「不然來教會坐坐啊,不用想太多,就當是放鬆一下。」
我陪她坐在一塊,她熱心的不斷向我解說台上牧師說什麼,甚至還被鄰座的人瞪呢!

那時候的我,不是因為「相信」而走進信仰,而是因為有人在裡面等我

慢慢地,我開始體會,那個信仰不是一套制度,而是一種全新的自我觀看方式。

以前的我,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不夠優秀,不值得被愛。
但在那裡,我聽見一個完全不同的聲音——祂說:「我早就知道妳是怎樣的人,還是願意愛妳。」

信仰開始在我心裡,蓋了一個比較安靜的家。

我不再那麼執著要證明什麼,也不會在失敗時全盤否定自己。
我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:別人覺得我如何不重要,在神眼中我是最尊貴的。

這樣的相信,讓我整個人的自我形象變得穩定,也更能接納真實的自己。

領袖的樣子,是讓別人也敢閃亮

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領袖。

「我哪有什麼領袖特質?我只是比較雞婆一點啦。」
她笑著說,語氣像在講自己偷吃兩塊餅乾那麼輕鬆。

在教會的餐點組,她負責的事情其實不複雜——買餅乾、備料、分配工作、收尾整理。
但她總有辦法,讓每個同工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團隊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

有一次,有人不小心把飲料灑在地上,她沒多說什麼,只是立刻蹲下擦乾。剛好被牧師看到,對她說:「妳真是我們教會裡難得的榜樣,辛苦妳了。」

她後來跟我說:「我轉過身偷偷哭了。」
不是因為感動太大,而是她從沒想過自己那樣默默做,竟然會被看見。

「其實我原本不敢當自己是領袖的啦,只是想為教會做事,又沒有什麼特別才能,就剛好在這裡幫忙。」她說得自然,好像說的是別人的故事。

但就是這種不張揚的自然,才最動人。

她還分享了一個小小的觀察:「誇獎不能突然丟,要在『當下』誇才有感覺。那種馬上給的讚美,才會讓人真的有被放在心上的感覺。」

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來她的領袖氣質不是來自能力,而是來自她對「人心」的體貼。
她不是在帶隊伍,她是在帶情緒,帶一種「你很重要」的氣氛。

以前我以為領袖是帶頭往前衝的人,後來才明白,真正的領袖,是那個在後面輕輕托你一把的人。

她總是在我沒注意的時候,幫我加一點信心;在我懷疑自己的時候,先看見我的可能性。

她讓我明白了一件事:有光的人,不一定要最亮,但一定願意照別人

有時候,轉身不是逃避,而是走向真正的自己

多年沒見,重新聯絡上瑪姬時,她告訴我現在在開Uber。
我愣了一下,不是驚訝她在開車,而是那句話後頭,她輕描淡寫的語氣,像是在說「最近多買了一盆植物」一樣平靜。

她說:「被資遣之後,因為年紀的關係,工作一直找不順,愈找愈挫折,也愈來愈懷疑自己。」
但她沒有停留太久,她說:「我不想再跟那個世界糾結了。」

她選擇轉身,投入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。
「其實考職業駕照沒那麼簡單耶,但我一次就過了。」她語氣中藏著一點驕傲,卻還是習慣性地補了一句:「好像也沒什麼啦,可能我運氣好吧。」

後來她跟我說,其實為了讓自己開車更穩,她偷偷練了很久。她利用導航規劃出最順的派遣路線,她還跟導航比賽,讓自己的時間能控制在導航預估的時間之內,避免顧客錯估時間而耽誤。

「現在愈做愈開心,因為我有選擇自由的權利。」她說得輕鬆,卻句句有力。

她不是在開車,她是在開一條不被框住的人生道路。

  • ✨這讓我看見:
  • 勇氣不是堅持走完原本那條路,而是當你發現這條路不適合自己時,願意轉身去走那條不確定但更貼近內心的路。
  • 瑪姬沒有因為「年紀」而退縮,也沒有讓「過去的身份」定義她未來的樣子。
  • 她告訴我,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做選擇,而是你能夠為自己做選擇。哪怕這條路是自己一個人走出來的,那也是光榮的、值得驕傲的。

恐懼還在,但我已經不一樣了

Trevor Ragan在知名TED演講中,用兩隻老虎來比喻學習,提到我們遇到困難時會退到「動物園的老虎」模式(回到舒適圈),因為信念,告訴自己做不到、與恐懼未知。但是只要理解恐懼與接受恐懼,然後重新定義它。

但其實,恐懼不是不能面對的敵人,而是可以被理解、被擁抱的訊號。我們不是要消滅它,而是要學著和它共處。

瑪姬就是我見過最會和恐懼和平共處的人。
當生活拋來那些努力也無法改變的難題,她不硬撐,也不逃避。她選擇靠近那些困境,用自己的方式,慢慢拆解它、理解它、超越它。

那不是一種逆風高飛的張揚,而是一種「就這樣吧,我還是要好好過」的安穩力量。

而我,也在她的溫柔陪伴中,學會了不是每次都要硬撐才叫勇敢。
我開始練習理解自己的情緒,也允許自己偶爾軟一點、停一會兒。
我知道,只要還願意往內看、往前走,我就還擁有改變的力量。

勇敢的瑪姬與我
勇敢的瑪姬與我

這是我與瑪姬之間的勇氣故事。
如果你讀到這裡,也感受到一點點的勇敢、有一點點的被理解,那就已經足夠了。 如果你願意,也歡迎告訴我——你心裡的那隻老虎,是不是也準備踏出動物園了?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