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專訪伶靈】從師培離線,她踏上環島與數位游牧的自我修復旅程
她離開師培體系,徒步環島,開啟數位游牧人生,走出屬於自己的勇氣之路。
當你發現自己不再喜歡原本的職涯路時,你會怎麼辦? 是咬牙撐下去,還是勇敢轉彎?
伶靈,原本走在師培體系的正軌上,實習時卻發現自己深深不快樂。她開始質疑:「如果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,我還要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嗎?」
她選擇離開,背起背包徒步環島,從體制中抽身,走進一段更貼近內心的自由旅程,也因此開啟了數位游牧的人生,成為一名線上教師與人生教練實習者。
這篇文章,帶你看見她如何一步步踏出原本的人生劇本,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設計。
快速解決~直接點開連上
從「喜歡孩子」到懷疑自己:在教育實習中撞上職涯現實
伶靈是我在網站上募稿時認識的網友。當我點進她的網站,發現她曾徒步環島,心裡閃過一個念頭:「這女孩的故事,一定有我想看見的力量。」於是我邀請了她,成為我勇氣故事集的一員。
從最初的接洽,我便默默觀察著她。她不急著回覆訊息,而是總在一段時間後,才給出深思熟慮的回應。我發現,她對每一句話都很慎重,從不草率。
也許,這只是最基本的禮貌。但在這個什麼都講求「即時」與「效率」的時代,願意認真對待基本的人,並非全部。能遇見願意做的,是我意料之外的幸運。
聊起她當初為何選擇當老師,她給了一個不算意外的答案:「因為喜歡孩子。」
「高中的時候,朋友邀請我去當兒童營隊的老師,跟一群國小孩子一起互動、玩樂的過程中,讓我燃起了想成為老師的念頭。我想,喜歡孩子的我,應該適合當老師吧?」
然而當她說起學生們在教室裡玩筊杯、把燈籠當排球的場面時,我清楚感受到她語氣裡的無力。
「面對教室失控的秩序,有時候還真不曉得該如何是好。」她苦笑了一下,口氣裡帶著無奈與疲憊。
當那份愛孩子的熱忱,撞上失控的教學現場,那句「我應該很適合當老師吧?」的信念,也一點一滴的瓦解了。她努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,卻始終劃不出該有的界線。她用同理心傾聽,用真心陪伴,卻發現孩子並不因此更尊重她。
她開始懷疑自己。為了重建教室秩序,豎立起身為老師的威嚴,她逼自己變得強硬、冷淡、每天不苟言笑的板起一張臉孔。
「我變成了一個不喜歡的自己。」她低聲說。
那時的她,就像卡在一個模糊又混亂的角色縫隙裡:她不想成為高高在上的權威者,卻再也演不下去那個「好人老師」的角色。愈是想守住初衷,愈感覺自己正在失去它。

從蘭嶼徒步到台灣環島:她的人生轉彎早有預演
實習結束後伶靈讓自己放了一個長假,決定徒步去旅行。我問她:「你是一個人走嗎?」 她說一開始有同伴,但意見分歧後就分道揚鑣了。「我發現,一個人真的比較輕鬆。」
到底是哪裡來的勇氣,讓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小女生踏上了徒步旅行?我好奇地問。
「大學時期,我參加教授帶隊的蘭嶼徒步旅行,雖然我平常不愛運動,但那次竟然走了38公里,完全顛覆了對自己的認識,也埋下了想挑戰台灣環島的種子。」
當踏上徒步旅行之後會令人不安的時刻,是什麼時候?未徒步旅行過的我問著:「是黑夜裡的寂靜?還是獨自一人時的孤單寂寞?」
而我得到的答案是:「氣候」
「比較可怕的是天氣的因素。當我走到台東太麻里的時候,剛好颱風靠近了,路況不太好,徒友們口中走起來海景絕美的南迴公路,此刻我卻只見因颱風而掀起的洶湧海浪就快要打在公路上。從金崙車站出發,要走到大武,一往前走就沒有回頭路,大約10公里以上完全沒有店家,車子也都開得特別快。我曾經猶豫是否跳上火車跳過這段路,但是最後,我選擇邊唱歌邊壯膽的將它走完。」
跟她的經歷一比,我的想像簡直像在寫童話,當下忍不住暗自發笑。

她走的不只是自己的路,也替別人實現夢想
當她與我分享走到屏東枋山「三個傻瓜咖啡廳」的經歷時,我興奮的說:「我娘家在恆春耶!三個傻瓜我知道喔!」然而從未真正造訪過此地的我,並不知道咖啡廳老闆發哥的故事。
當遇到大逆風、全身狼狽的伶靈走到他身邊時,他無償遞上溫暖的飲品與餐食,並提供她一晚的休息空間。
「發哥向我分享,過去曾遇見一位深入走遍客家村,立志採集全台灣客家村文化故事的人,發哥受到他致力想要保存台灣文化的心所感動,思考著自己是否也能為台灣這片土地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。於是,他決定開始接待徒步環島的旅人,希望能夠支持這些徒友一起用行動愛台灣。」
她在那間咖啡廳裡,接住了從陌生人遞來的善意。原來,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次又一次,在旅途中被真實印證的事。
路上很多人會跟她搭話,有人說以前也有想環島的夢想,後來因為一些現實因素無法實現,所以會主動跟她說加油。她原以為這是一段只屬於自己的旅程,卻沒想到,在每一段被搭話、被鼓勵、被祝福的時刻裡,旅程的意義悄悄擴大了。
「走著走著,我開始不只是為了自己而走,也像是替那些無法出發的人,完成當初未能實現的環島夢想。」
那些萍水相逢的支持、那一句句「幫我多看看那片海」、那些眼神裡的羨慕與祝福,都成了她背包裡的力量。原來,旅行不只是抵達,更是一種串連。

環島之後的人生設計:她選擇數位游牧的自由職涯
對伶靈而言,這趟旅程最珍貴的不是風景,而是「看見人生有更多可能性」。
「在踏上環島旅行之前,生活是線性規劃,考試、檢定、通過,就往前走。但當我不再想沿著那條路走下去時,卻發現自己像掉進一片沒有指引的黑暗裡。」
但也正因為沒有預設,她開始與形形色色的人產生交集,看見了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有對情侶一邊開餐車賺錢、一邊在台灣各地旅行;還有一位婦人在線上教英文也一邊旅行。這些過去在她世界裡從未出現過的職業選項,像是一道一道光,照進她腦海中那些被框限的角落。
旅行結束後,她決定不再回到體制內,而是自己打造一條新的生活軌跡。她選擇成為一名線上教師,開啟數位游牧的日子:有時教課、有時寫作、有時旅行,也為生活創造了新的節奏。
「但其實這樣的生活並不輕鬆。旅行與工作的界線開始模糊,作息很難跟朋友配合,家人也不太理解我的生活方式。有一段時間,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對不對。」
從被困住的人,到陪別人找出口:人生教練之路
直到她接觸到「人生教練」這個領域。
曾經的她,面對困難總是很悲觀,也常責怪自己的條件不夠好。「我念文科,是不是就只能當老師?是不是理科生才有出路?」但在一次次旅行對話中,她發現每個人都曾在某個地方被困住,只是困住的形狀不一樣。
她想成為那個拉別人一把的人。於是她報名了初階的教練課程,開始邀請朋友擔任練習對象。沒想到,這個「陪伴者」的角色讓她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。她想讓更多人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一種樣子,路也不只有一條。
現在的她,正一步步把這份看見可能性的眼睛,變成陪伴別人走出卡關的力量。
我也在她的故事裡,看見了繼續寫下去的勇氣
從伶靈的分享裡,我看見她用徒步的方式走進一個又一個故事,也從中獲得了力量與更寬廣的眼界。而我,則是在一次次的採訪裡,看見不同的人,如何在生命的難關中,呈現出屬於自己的勇敢與轉彎。
老實說,我時常懷疑,自己所做的這一切是不是只是白忙一場?是否只是一廂情願地想為別人留下什麼,卻其實沒為誰帶來改變?但就在這次的對談裡,我收到了伶靈給我的一份禮物。
她說,人生是無限的,可以創造出與原先劇本截然不同的版本。而她,正用自己的方式,走在一條沒人預期、卻屬於自己的路上。
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來所謂的影響力,不一定是提供什麼強而有力的解答;有時候,只是一個人願意為你說出你說不出口的話,或替你完成你沒走完的路,就已經在悄悄影響著生命了。
就像她說的:徒步走到最後,好像已經不是她一個人的事,而是乘載著許多人的夢想與祝福,而她,只是剛好那個願意繼續走的人。
謝謝她的「勇敢進行式」,讓我,也多了一點力量,繼續寫下去。
*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授權提供,出處為伶靈的旅遊生活
撰文|twinmama|勇氣主題創作者
在每一段轉彎裡,記錄還願意出發的人。
每一段轉彎的故事,都是一次勇敢的練習。
如果你也曾在人生某個路口感到迷惘,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,或訂閱電子報,一起走在寫下「自己版本」人生的路上。